媽祖
媽祖原名林默(暱稱「默娘」又稱天上聖母、天后、天妃、天妃娘娘、湄洲娘媽、媽祖婆等),排行家中老么,聰慧過人、沉默不多言,終身未婚,後常於海湧風浪顯靈、颱風轉彎、保祐平安航行,世人認為是「護國庇民」的海洋國家守護神。媽祖信仰入選。2009年10月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
沿海地帶之海神信仰—媽祖,是以臺灣、中國東南(自福建傳播到澳門、浙江、廣東)沿海為中心,擴及東亞(琉球、日本等)、東南亞(如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越南)地區,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。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,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、琉球網絡及跨國移民史討論,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。
各國信仰媽祖信仰
目前,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,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。20世紀80年代,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「和平女神」稱號。媽祖信仰習俗簡稱媽祖信俗,也稱神女信俗、靈女信俗、神姑信俗、娘媽信俗、聖母習俗、天妃信俗、天后信俗、元君信俗等等,這是由於歷代民間、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後不同而嬗變。國外媽祖廟宇較密集的地區是日本(東京媽祖廟)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其他分佈於美國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泰國、越南、緬世界各地天后宮分佈圖世界各地天后宮分佈圖甸、柬埔寨、文萊、印度、朝鮮、挪威、丹麥、加拿大、法國、墨西哥、巴西、阿根廷、新西蘭及南非、毛里求斯等地。
臺灣媽祖信仰
▲感謝 DO SEE 製作此題材,讓我們共同分享,賦予我們更多宗教知識。
媽祖信仰是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。臺灣民間,有「三月請媽祖,四月迎王爺」的習俗,所謂農曆三月瘋媽祖過後,緊接著是「四月瘋王爺」的旺季!
早期移民多自華南渡海,心驚膽顫,且台灣四面環海,海上活動頻繁,海神媽祖婆成臺灣人重要精神託付。媽祖原名林默(暱稱「默娘」),排行家中老么,聰慧過人不多言,終身未婚,後常於海湧顯靈、颱風轉彎、保祐平安航行,世人認為是「護國庇民」的海洋國家守護神。無論是大小街莊、山海聚落,還是通都大邑,都可看到媽祖廟。僅臺灣一地,就有媽祖廟3000多座以上,其中有廟史可考者40座,內建於明代3座,清代37座。臺灣各地媽祖從湄洲分香者稱為「湄洲媽」,從同安分香者稱為「銀同媽」,自安溪分香者稱為「清溪媽」,從泉州三邑分香者稱為「溫陵媽」,由漳州漳浦縣分香者稱為「烏石媽」。也有把來自莆田者稱大媽,來自仙遊者稱二媽,來自惠安者稱三媽。
媽祖信仰傳到臺灣以後,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。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大陸媽祖不同的特性:「『媽祖』在福建的南方原是『出海媽祖』,僅是漁民的守護神。但在臺灣的媽祖已成『過海媽祖』,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中國大陸的移民祈求平安到臺灣的過海守護神。雖每年有大量香客絡繹不絕至湄洲媽祖祖廟進香,但實際上臺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,成了一部獨立於傳統媽祖外,自成體系的臺灣本土神祇。」,這種見解獲得若干學者的附和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,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中,與有關媽祖信仰的即佔了五項,分別為:白沙屯媽祖進香、大甲媽祖遶境進香、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、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雲林六房媽過爐。
澎湖群島
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,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,原稱娘娘宮、天妃宮、媽宮。「媽宮」本作此地地名,大正9年(1920)日本政府將媽宮澳改名為「馬公街」。現在閩南語呼「馬公」仍以「媽宮」(Má-keng)稱之。
馬祖列島
▲感謝 Taiwan Bar製作此題材,讓我們共同分享,賦予我們更多宗教知識。
有一說湄洲鄉親於馬祖島迎回默娘聖體,留下紀念衣物為衣冠塜。馬祖人則認為,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宮內的靈穴石棺中,且興廟供奉相傳至今,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。此島因而稱為「媽祖島」,或因傳抄而寫為「馬祖島」,爾後中華民國國軍進駐,正式改稱為馬祖,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(法定行政縣名為連江縣),此村則稱「馬祖村」,該處港口稱「馬祖港」,簡稱「馬港」。馬祖天后宮之鄰山設有媽祖宗教文化園區,園區中建有媽祖巨神像,於2009年10月完工成為全世界最高之石製之媽祖神像,高度有28.8公尺。連江縣政府近來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辦「媽祖在馬祖--昇天祭」,以「媽祖在馬祖」作為招徠觀光客之口號與行動,也讓世人以此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。馬祖的媽祖信仰根據清初《使琉球記》中記載,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,遇風浪船毀人溺,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,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(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),為漁民打撈上岸,並將她葬在岸邊。湄洲島的鄉親一度以為默娘失蹤沒下落,故稱她已羽化昇天成仙,且為感念其孝心,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。經後代學者查知,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內靈穴石棺中,且興廟供奉媽祖世代相傳至今,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。此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,爾後改稱為馬祖島,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。
目前馬祖馬港的馬祖天后宮仍可看見媽祖的靈穴,且從未移動過,據說每次有意移動,都會有一些不可思議事件發生。如1963年國軍因辦理伙食時不慎發生火災,燒了部分廟體,為平息眾怒而承諾改建,工兵在施工時無意將地磚舖過靈穴,隔天地磚離奇地全部破碎;2001年的改建,施工單位原本怕破壞靈穴所在,打算暫時遷移,但鑽地的地鑽卻突然斷裂;而最近一次,也就是改建落成時,廟方原本想為靈穴塗上油彩,但奇怪的是,任何塗漆都難以上色,經擲筊請示,媽祖做了保持靈穴原樣原色的指示。而靈穴就在香案前方,為保護靈穴,廟方也裝上了強化玻璃。目前廟殿供奉著福建馬祖籍登山怪傑李小石攀登珠穆朗瑪峰(聖母峰)時,所揹帶的媽祖金身聖像。馬港天后宮是南竿鄉的信仰中心,據說,每次有大災難之前,都會見到由靈穴飛出一團火球,當地居民說看到火球飛出,就知道媽祖娘娘又出去救海難了。2009年,高達28.8公尺的媽祖巨石像正式於馬港天后宮旁揭幕,不僅全部以花崗岩打造,而且也成功挑戰世界第一高的金氏世界紀錄,28.8公尺的高度對照馬祖的總面積28.8公頃,象徵著媽祖將守護馬祖每吋土地上的子民,更強化「媽祖在馬祖」的意涵。連江縣政府近來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辦「媽祖在馬祖--昇天祭」,以「媽祖在馬祖」作為招徠觀光客之口號與行動,也讓世人以此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。金門列島金門料羅灣濱海處建有「金門媽祖公園」,恭設湄洲媽祖廟所捐贈高達990公分的媽祖聖像。料羅港為兩岸分治後在金門縣「宗教直航」之港口(馬祖為南竿鄉福澳港),採類似「小三通」之方式,輸送信眾往返兩岸。料羅灣附近有料羅順濟宮,迄今有八百年以上歷史。
中國大陸
媽祖廟分佈在22個省市的450個縣主要福建莆田就有316處之多;海南約有200多座,香港有57座,澳門現有媽祖廟10座,媽祖信眾1600多萬人。
北美洲
美國檀香山、紐約、舊金山、洛杉磯、華盛頓、德克薩斯、夏威夷等地,以及加拿大多倫多、蒙特利爾等地建有媽祖廟,為當地華人社團及部分當地民眾所信仰,保留了天后聖誕節等民俗。
南美洲
巴西聖保羅、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,都建有媽祖廟,華人與當地部分民眾傳承了媽祖的崇拜儀式與風俗。在墨西哥,明代時就有天后的傳說流傳。
澳洲
澳大利亞悉尼建有媽祖廟,華人傳承了媽祖崇拜習俗。
西亞與非洲
沙特阿拉伯、南非開普敦等地建有媽祖廟,為華人與當地部分民眾信仰。
歐洲
法國巴黎“真一堂”供奉媽祖,稱媽祖為國際和平女海神。
- 神之冷知識 -
一分鐘學會看媽祖娘娘的「臉」色!?
媽祖只有一位,但在這麼多的媽祖廟中大家可以發現有許多尊【不同臉色的媽祖神像】,而且還有「大媽」、「二媽」、「三媽」等等不同的排行。
由於媽祖深受民眾信仰,信徒每有入厝、治病、娶新娘、除妖、祭煞甚至選舉,都會迎請媽祖神像前往坐鎮。因此,廟方「祇得雕塑分身」(又稱分靈)以供信徒迎請,新雕媽祖的分身就賦予名稱、編號,方便辨識,其中稱大媽、二媽、三媽、四媽乃是依雕塑先後的編號。也因分祀淵源不同,尚可分「湄洲媽」、「銀同媽」(由福建同安縣一帶分靈而來)、「溫凌媽」(由泉州一帶分靈而來),像膚色有「烏面媽」、「粉面媽」之別等稱謂;而隨恭塑神尊不同,復有「鎮殿媽」、「老大媽」、「二媽」、「聖二媽」、「三媽」、「聖三媽」、「四媽」、「五媽」、「六媽」之分;若依不同祭祀行業來分,媽祖又有「榙郊媽」、「爺郊媽」、「布郊媽」、「油郊媽」等不同之稱謂,實則是同一尊神之分靈。
民間還有一種說法,媽祖面色分三類,金面為公家勅封,專屬官吏供奉,為「官府媽」,又稱為「大媽」;粉面(紅面)為讀書人、商人所朝拜,庇佑舉子、行商,為「士子媽」,稱為「二媽」;黑面者主為漁農人民驅除妖邪,庇佑民眾;稱為「三媽」。目前臺灣媽祖廟大致可分為三大派:一是軍派或稱水師派-主要是以跟隨明鄭來臺的水師後代為主;二是官派又名仕紳派-多為跟隨清朝施瑯提督的官員後代為主;三是民派又名民間派-多為海員、漁民、工商界人士和遷移居百姓為最多。 所謂「祖媽」、「開基媽」、「老大媽」者通常是該廟最早請入的媽祖;而「鎮殿媽」則是在廟裡坐鎮不外出遶境巡視,也不接受信徒迎請出執勤,專門在家鎮守的媽祖。那媽祖娘娘的 「臉色」 不同又代表什麼意義呢?媽祖神像臉部的顏色之主要有粉、金、黑、紅、白這幾個顏色。
粉面媽祖(原祖版)
粉面跟我們平常人的皮膚一樣粉粉嫩嫩的,象徵媽祖成仙前的凡人模樣。
金面媽祖(進化版)
華人多會為神像貼金箔、上金漆,表達莊嚴、崇敬心意,也有的神明受皇帝封賞,而塑金身。台南大天后宮表示,全台只有澎湖、台南大天后宮供奉金身媽祖,大天后宮是皇帝敕封的祀典官廟。
黑面媽祖(黑面版)
「烏面媽」黑色面容的媽祖有兩種說法,一說原本不是黑色,因為長期奉祀在廟中接受香火薰染,久而久之就被薰黑;另一說則是黑面媽祖較凶悍,因此執行捉妖等重大鎮暴任務通常要請黑面媽祖出馬。
紅面媽祖 (喜慶版)
紅色向來代表吉祥、喜氣的意思,一般在喜慶場合會迎請紅面媽祖坐鎮。
白面媽祖
白面,則主要來自大陸或日本。曾經烏來有座天后宮原本供奉黑面媽祖,有一天突然變成白面媽祖,廟公還以為是神蹟,結果原來是媽祖神像被人竊走偷換!
媽祖的洗塵儀式
媽祖更衣前,要先用「沉香木」蒸煮而成的「香湯」為媽祖淨身,並將媽祖的新衣在淨爐上用香薰陶過,同時也要準備媽祖的「專屬梳妝檯」,讓媽祖得以梳妝打扮,才算是完成洗塵儀式的步驟。不僅出發前會進行洗塵儀式,返回後也會進行。返回後洗塵的儀式一共分為兩個部分:
第一部分為洗塵
古代因交通不便,往來二地多要有一段長時間,這過程舟車勞頓甚為疲憊;而且一路風塵僕僕,相當辛苦,所以必備香湯淨水為前來貴賓洗去身上的塵土。
第二部分為接風
設宴歡迎遠來或歸來的人,往來兩地必定口乾舌燥,需備清茶點心讓客人休息解渴,後因現今交通方便,這樣的儀式才漸漸式微。
另外一題,由於媽祖是女神,為了展現對神明的敬意,必須先取得神明同意,接著挑選適合的良辰吉日,且洗塵儀式必須全程交給俗稱「五福婆」的女信眾負責!「洗塵」儀式中(旁人是不得隨意觀看的喔),執禮者將由女性信徒推選「五福婆」在媽祖出巡前、出巡中跟出巡後都必須跟在媽祖身邊,為媽祖打理一切的儀容。
而勝任「五福婆」的職責,需有以下條件:
-
首先必須是帶有「富、貴、才、子、壽」五福俱全或是夫妻俱在!
-
至少三代同堂的女信眾!
-
最後還須擲筊經媽祖「欽點」才能脫穎而出!
被選為「五福婆的女信眾」,在為媽祖更衣前,除了自己必須先沐浴及淨身之外,必須嚴格遵守許多禁忌,包括月經已過、不得與丈夫行房、不得到喪家見過往生者等等!
雖然為神明穿新衣有不少傳統禮儀要遵守,但這些都是為了彰顯對神明的尊重,神明也希望能被「以禮相待」,藉由這些禮儀不僅展現信眾對宗教的敬意,亦是文化內涵的傳承。
<圖源:翻墨設計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