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圖書館_館刊第六十期 104年12月
玉山岩香光寺
(一)地理位置
香光寺位於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。以較大的地理環境來看,位在中央山脈阿里山的山腳下。從較小的範圍來看,香光寺從嘉義市東行12公里,每天有數班公車往返,附近緊鄰阿里山鄉、梅山鄉、番路鄉、中埔鄉。竹崎車站是阿里山火車必經之地。
竹崎鄉有二十四村,十一所小學,平均大約二村一所小學,基本教育應算普及。但全鄉只有二所國中、一所高中。昇平國中設在內埔,離香光寺約一公里處;另一所是竹崎國民中學,於2005年設立高中部,轉型為完全中學,改名為「嘉義縣立竹崎高級中學」。
四、五十年代竹子的經濟效益好,做斗笠、採筍子,有的開設紙工廠專作紙錢(冥紙)、鞭炮。前立委曾振農的叔父早年從事藤竹製品加工,而且出口,是竹崎的地方大老;藤竹製品手工業養活很多人家,對當地貢獻很大。在社會開始講究環保之後,竹子原料取得不易,冥紙業沒落,鞭炮、藤製椅等手工業歇業,自然要轉行。
竹崎的村民很多是果農,種植柚子、柳丁、龍眼、荔枝、茂谷、仙桃、柿子等,大都是全年一收,經濟效益不是很足夠。筆者聽過一位果農敘述,每年都向農會貸款買肥料,一年收成下來只夠還肥料貸款。山區生活儉樸,自種菜蔬足以溫飽。最煩憂的是孩子出外求學後人手不足,又有老人生病需要照顧。因此,很多果農兼種檳榔,極少數人發展在地觀光茶園、花園;有人則到外地投資土地開發茶園,採茶、焙茶,經營茶葉買賣,不在本鄉發展。
(二)寺名、歷任管理人與住持
香光寺前身原名玉山岩,始建於光緒元年(1875);民間稱它為金蘭寺。「民前六年十二月因地震倒塌,重建後於民國三十年又因地震倒塌。」村民成立重建委員會,於1969年重建觀音殿主殿。此時,玉山岩負責人的職稱是管理人,而住持是由管理人經信徒大會通過後聘任。
釋心志於1974年晉山香光寺,時寺名為玉山岩。釋心志晉山的隔年(1975)向縣政府申請變更寺名為「香光寺」。釋心志任住持兼任管理人。寺廟管理的身分由在家人轉為出家人,是很大的轉變,也是尼僧駐錫香光寺的開始。
據當時隨釋心志晉山的弟子釋見竺記憶,寺的四周雜草叢生,日夜難得看到有人進出,僧眾寮房位於寺的虎邊的一間民房,隨時會看到長蛇出沒,可謂相當荒涼。
據1973年玉山岩寺廟登記表記載,在釋心志晉山前的管理人是林恢弘,四十六歲。據筆者少時聽釋心志、釋悟因言,林恢弘認為「寺廟要可長可久的維持香火,需要專業專任專職,應請佛教的師父來住持。」由於林恢弘獨到的眼光和見解,說服村莊大老聯袂到高雄請出家法師「為佛祖點香」。
村民們祈願「為佛祖點香」的工作代代有人來做,尼僧來到這荒山一隅,以燒香、禮佛、朝暮課誦等宗教儀式服務民眾,有時村民們來寺拜拜,或請「大媽」到他的家裡坐,就給菩薩添油香。釋心志任住持的時代,經濟模式是以信仰為核心,財務的使用得「量入為出」。
玉山岩更名為香光寺之後,村民們仍然習慣稱這間寺廟為玉山岩,或稱為玉山岩香光寺。釋心志晉山香光寺後,先後剃度數位弟子,並於觀音殿的龍虎二邊各建一層樓平房,每邊各有六間廂房,以安頓寺眾。
筆者於1979年10月出家,所見的寺宇景觀,兩邊一層樓的寮房,每間約2坪大,龍邊的第一個空間是客廳兼弘化堂。其時住眾十來位,生活單純,起安板、早晚課上殿、備齋食、打掃、拔草,是清修的生活型態。
1980年,釋悟因晉山為香光寺第二任住持,以開辦佛學院及興建校舍為主要要務。釋悟因、釋心志年齡相仿,又是中國佛教三藏學院的同學。香光寺開辦佛學院之後,依筆者入學為第一屆學僧之所見,生活變得緊湊、規律,佛制的儀軌,如結夏安居、誦戒、自恣等,逐一施行起來。
1993年釋明迦陞座為香光寺第三任住持。釋明迦大學時代認識釋心志,1977年從白聖長老剃度,而依止釋心志、釋悟因等女眾修學;並曾到美國修學管理碩士。釋明迦陞座香光寺住持,在寺廟的組織章程上,仍由管理人聘任。惟近年來,內政部民政司及各縣市民政局在行政管理的措施,一間寺廟只認定一人,管理人或住持為負責人,由各寺廟自行呈報。佛教寺院大多取消「管理人」而以「住持」為負責人,香光寺於2003年辦寺廟登記證,即以「住持」為主要負責人。
釋明迦陞座數年後,1997年香光寺發生「0218」事件。少數村民糾結群眾鬧事,說寺方不給燒金紙、拜葷。為表示對村民信仰的尊重,釋明迦在寺內建造了環保金爐。同年(1997),釋明迦受葛印卡內觀禪修聘任為助理老師,常常國內外指導,少回香光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