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oPo 公民新聞
十五份福興宮 與時俱進祐鄉民
福興宮,又名十五份土地公廟,位於興隆路二段、福興路口〈興隆國小對面〉,始建於1859〈咸豐9〉年為景美當地最早的土地公廟。初時原本是一面刻有福德正神的石碑,後來經兩次擴建〈1916、1975〉而有目前規模,初始的土地公石碑也特地保留於神座下方,供信徒參拜。地方耆老、福興宮管理委員會委員林敬次先生為我們解說廟史。
景美興隆路二、三段兩側一帶早期稱興福庄〈俗稱十五份庄〉,現今已發展為興字頭11個里,路兩側高樓林立、車水馬龍,都受到福興宮的保祐。福興宮過去一直是十五分庄居民的信仰中心,現在隨著社會發展,在教育、環保等各方面,仍能與時俱進以具體措施護祐鄉民。民國50年代興福庄人口快速增加,福興宮興建右廂房作為小學幼年級教室,方便鄉民子弟上學,之後民國46年景美國小成立興德分校,51年獨立為興德國小。至民國61年因人口遽增,興德校地狹小再增設興隆國小,形成兩校距離不到100公尺的情況。近來環保意識提高,福興宮也適應潮流與環境需求,不惜重資設置環保金爐,定期集中焚燒金紙,維護周邊空氣品質與居民健康。此外福興宮後坡地的一棵百年老樟樹,以及宮前戲台的福祿壽喜四仙及各種彩繪,為大台北地區五、六十年代著名傳統彩繪師許連成具名的作品,都是福興宮看點與值得保護的文化財。